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郊野與沼澤交織的新界東北部


假日與幾位在港好友一同遊歷香港新界東北角的船灣郊野公園。這地方一直是香港人郊遊踏青的好去處,規劃有腳踏車道、燒烤場,有香港最大的水庫-船灣淡水湖,蓄有自廣東東江取汲而來的食用水。尚有環山與沿岸的自然步道,可以欣賞潟湖、紅樹林等景觀。
 
 
圖:新界東北的濕地保護區
 
 
 
 
上次到此地遊覽已經是四年以前。這四年來經歷中國復甦的經濟榮景,香港政府財政豐沛,進行了諸多建設。如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計畫、第四條過海地鐵線:沙田-中環線建設計畫、港島北岸的地鐵延伸與填海造陸計畫等等...甚至研議在港島西岸外海處建設容納80萬人口的人工島,不斷讓水泥消耗量再創新紀錄。惟對於一衣帶水深圳南岸的新界地區,仍然維持低度發展:也就是不開發狀態。這樣的型態,相當值得玩味。

新界東北部地圖
https://www.google.com.tw/maps/place/Tiu+Tang+Lung+Path,+Shuen+Wan,+Hong+Kong/@22.5203974,114.2506168,14z/data=!4m2!3m1!1s0x34040c427f805045:0xfb4a6b031cc6682?hl=en


我所遊歷的新界東北部地帶,在中日戰爭時期是著名的共產黨游擊隊:東江縱隊下轄之港九大隊的活動地區。居住在該地的大多屬於新界原著居民,大多以身為共黨游擊隊為榮。即便在戰後香港回歸英國殖民統治,該地區的村民改建村屋時,會在門牌上鑲上大大的紅星,以紀念這段歷史。這個"紅色香港"地區與以戰後移民為主體的調景嶺"藍色香港",恰成對應。


圖:鑲上紅星的村屋



新界地區會
歸屬於香港,有其歷史上的戰略因素。英國政府為了在港九精華地區與中國大陸本土間取得緩衝地,於1898年與清政府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由九龍界限線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土地,連同附近233個島嶼,為期99年,到1997年為止。新界對英國政府的戰略意義上,於在一但與中國爆發戰爭,可以取得"戰略縱深"之地,所以一直採取低度發展型態,平原地帶阡陌橫亙,周邊地區濕地環繞。1949年共產黨主政後,視香港對面的深圳為對抗帝國主義前沿基地,也刻意低度發展。沿著深圳河兩岸皆是大自然景觀,相互輝映。


但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後,深圳屬於最先4個獲准的"經濟特區",沿著深圳河以北的發展一片紅火,當今已成為中國"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之一。香港新界西北方對面的是深圳南山區、前海經濟特區,更遠方是寶安機場;而在新界東北方對面的更是中國的南方大港-深圳鹽田港、明斯克航母世界,更遠方還有大小梅沙度假區。


圖:從新界東北方遠眺鹽田港,可見貨櫃船與碼頭起重機設施



但在深圳河南岸,新界地區還是香港開發程度最低的區域。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後,該區居民因具有游擊抗日的光榮歷史,特區政府有別於港英政府,大加認可與表彰傳統左派的功績;但對於該區域的"發展",維持著不發展的立場。對於深圳河對岸動輒每平米數萬人民幣的地價,香港政府並無考慮與其對應發展高密度的商業特區,以便於連成一片。根據2007年的施政計畫發布的"香港十大建設計畫"內容,第十項"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條目:

        ...訂立發展時間表讓首批居民於2024年遷入新發展區。本研究以建設新發展區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具高能源效益、以人為本及無障礙的社區為目標...


圖:新界居民懸掛布條表達"不開發"之不滿



直白而言,香港政府的思維是僅以擴大既有人口居住區作為新市鎮,不以新的都市中心為規劃方向。
 

 香港官員在議會答詢解釋,香港仍需要綠地...需要保護船灣淡水湖自來水蓄水池環境品質...等因素作為低密度發展型式的主要理由。實際上近年香港政府擔心深圳發展速度之快,前海特區與鹽田港等基礎設施陸續完善,將取代(或者是分流)香港傳統的金融中心與運輸中心功能。若在沿深圳河南岸投入基礎建設,成為第二都市中心,加快融入深圳都會區,不但可能令香港更快淪為深圳地區發展的配角,更危及維多利亞港南北岸精華區的地位。而後者更聚集龐大的地產商業利益。


香港政府面對深圳市的節節進逼有其苦衷,但意外的維持新界的自然生態景觀,其實是居民之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