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1日 星期三

關於口罩配戴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在我所屬辦公室樓層裡的西方員工,最近戴起口罩的比率一半一半。香港待了廿幾年的荷蘭人已經非常融入當地文化,配戴口罩上班;至於新到部的另一位則是拒絕戴上口罩:他認為勤洗手比戴口罩重要,因為口罩也不能完全有效抵禦病毒。不過在閒聊之中,他下意識摸了口鼻。

過去幾年的自助旅行,我堅持的模式是每到一個城市,必定徒步走一段市區道路,走入住宅區,觀察與體驗居民日常生活,這是認識新環境的方法之一。各地區居民的衛生自主管理風格,韓國日本社會跟台灣類似;中國社會很分歧,呈現從1950年代水平到現代的多重面貌。至於歐洲社會十餘國的確很少見居民配戴口罩出門,在外遊走。
在歐洲城市漫步行進間,我經常戴著布質口罩防風防寒,避免過敏性鼻炎發作。路人偶有不安眼神看我。至於醫療口罩則很少行人配戴上街,因為綠色的表層,視覺效果太過刺激,很難忽視,且宣告你是個病患,四圍遊蕩。在崇尚以完美形象示人的歐洲社會,戴醫療口罩上街是種自黑行為。最近幾年又涉及移民的反蒙面議題,更加少見。

每個地區都有歷史悠久的傳染病史,但也唯有歐洲的紀錄如此完整,疾病的歷史記憶一路從中世紀保留至當代。中世紀面對不明傳染病的作法是隔離,紐約Ellis Island 隔離島是在現代保留前現代措施的示範。隔離防範瘟疫的作法隨著英國的殖民統治傳播至帝國各個角落。演變到當代,有新的變通。在香港傳統的英資、港資公司保有一項休假制度:有發燒感冒症狀,就報備人資部門自行在家休養一日,兩日以上才需要就醫證明。至於配戴口罩上班,是帶疾病來辦公室的行為,並不鼓勵。
至於其他華資企業的慣行作法就不同了。台資企業傾向除非大病,無論如何都要上班,微恙就配戴口罩自行管理;中資企業視休假是例外,也無戴口罩自主管理這種慣例。在大型港資企業陸續遭到中資收購的趨勢下,這樣的規章自是顯而易見的改變。

所以各國防疫的措施與老百姓自主管理行為的差異,除了疫情掌握、風險評估與成本效益計算,背後的文化脈絡應該也是重要影響因子。

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匈牙利母女溫馨買菜圖


這是2020年2月18日發布於匈牙利媒體的一則有趣報導。

Kép megtekintése a Twitteren
原始拍攝者於1987年為了呈現當時職業婦女的”第二輪換班”(在家照顧小孩)的負擔,拍攝一張妻女上街購物圖,而且故意將大女兒裝入購物袋,形成一張極為逗趣的畫面。
隨後他因發表這張相片得到攝影獎,很多年後攝影獎作品被上傳且收入社群網站圖庫,因為他妻子的側面與黛安娜王妃非常像,而且塑膠袋裡的幼兒非常風趣,一再被網友引用。
巧合的是,當年黛安娜王妃訪問匈牙利,他也是攝影師。
這張照片很熱門,很多人詢問這對母女近況如何?直到2月15日有位保加利亞籍的政治學家Dimitar Bechev在推特推送這張相片。他出生於保加利亞,目前在劍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研究範疇是東歐政治,經常推送共黨時期的東歐照片。
這張照片的推文被攝影師的二女兒看到,號召原班人馬到位於布達的現場budafoki piacon készült拍照。於是就有了33年後的母女長大圖。
兩張相片呈現 #33YearChallenge 非常具有時代意義。
社群媒體真的拉近世界的距離。當你關心某事,其實可以超越地理的限制。
但也拉遠了距離。如果不關心,不在同溫層,也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