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二戰後歐洲的民族問題

二戰結束後歐洲最大規模種族清洗才展開,但以驅逐代替滅絕。

2015年是二戰終戰70年。大約70年前的今日(1945.1.27)蘇軍打到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發現納粹進行種族滅絕,讓同盟國發現發動對抗納粹的戰爭,除了對抗野心強權,尚有維護人類文明與人道價值的意義。

但二戰結束後,最大規模種族清洗才展開,但當然是以驅逐代替滅絕,以不正義的方式。

一戰結束後,歐洲各國大抵是國界調整,各民族原地不動。例如蘇聯停戰後,前俄羅斯帝國治下的芬蘭、波羅地海三國、波蘭獨立。奧匈帝國分裂維多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各自獨立,羅馬尼亞領土擴大。每個國家內的主要民族只有50~70%之間,第二或第三大民族佔比在10-20%之間。

戰間期爆發的各國國內民族衝突,說明凡爾賽體系的各國尊重境內弱小民族原則形同虛設不可行。這也是二戰開戰後德蘇開始進行種族清洗的背景因素。

史達林將整個少數民族先遷移至蘇聯帝國四處。例如烏克蘭西部、波羅的海地區、波蘭蘇佔區人口被驅逐至東邊。接壤土耳其的外高加索地區與黑海沿岸也進行少數民族遷移。

納粹也自波蘭德戰區驅逐75萬波蘭農民,騰空土地容納給境外德裔,例如12萬波羅地海德裔、13萬波蘭蘇佔區的德裔、20萬羅馬尼亞德裔。這些政策與納粹計畫有直接相關:將自中世紀以起分處各地的德意志人聚落全部歸還德意志帝國,騰空斯拉夫人,容納德意志人。這也是納粹占領捷克的德語區蘇台德區的政治訴求。

隨著軸心國軍隊撤退,這個過程反轉。二戰結束後,人口清洗與自願性遷移展開。

例如巴爾幹半島逃離或驅逐十多萬克羅埃西亞人進入奧地利,因戰時支持法西斯政權。後來這些人被奧地利英軍交還給南斯拉夫當局,其中4萬人遇害。

強制性的人口交換有:烏克蘭與波蘭之間,羅馬尼亞與匈牙利之間、匈牙利與斯洛伐克之間(各交換人數12萬)、波蘭與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

人口驅逐有,蘇聯西部的烏克蘭人被往西驅逐、南斯拉夫境內的義大利人被往南驅逐、南方的塞爾維亞人被移往北方約60萬人。波蘭新取得的奧得河以東的前德國東疆境內的德國人全數驅逐。事實上東歐的德語人口很難在戰後立足,全數遭到驅逐定居西德,人數約1300萬,大多在富裕的美軍占領區巴伐利亞落腳。東歐德語人口的財產與土地遭到沒收,轉移給境內貧困農民解決東歐政府的經濟難題。

這樣大規模的人口強制性遷移,是歷史上最大的政治報復。各國邊界大多獲得保持,但人口遭到遷移,遷移後的各國轉變為種族單一的民族國家,最主要民族佔比高達90-95%。當時西歐的決策者認為,保護少數民族的凡爾賽條約和國際聯盟已證明失敗,即使恢復他們都會是錯誤。因此對於人口遷移很輕易的默許。如果東歐倖存的少數民族無法獲得有效的保護,不如送到願意接納他們的地方。這種作法並未激起大多數的人反對與良心不安。

這些做法沒有正義可言,倒是有效的消除百年來族群衝突。

這也解釋為什麼台灣在二戰終戰後交給中國,日裔居民即便土生土長,沒有婚配關係者必須驅逐至日本。

圖片是紐倫堡德意志博物館前的世界人權宣言雕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