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台灣有個投信投顧業,滿城盡是老屁股

先講結論:近十年最顯著的產業動態是,新增就業數低於資深員工增幅

J=junior level, 3年以下經驗
M=middle level, 3-7年經驗
S=senior level, 7年以上經驗


1.      廠商數從2004年的高峰273家,一路滑落到2015年的194家。
2.      員工數倒是從2003年的2900人規模,增加到2015年的4100人規模。
3.      菜鳥員工(3年以下經驗),不論是人數或佔比,一路下跌。2003年佔比約3成,2008年以前還守住2成,現在正向10%接近。人數從2003年的900人規模,近年下跌至500-600人。
4.      中等經驗的員工(3-7年經驗),最近10年維持約20%比重。
5.      資深經驗的員工(7年以上),不論是絕對人數或是佔比,一路攀升。最近一年(2015)已經突破65%!!!10年前佔比才4!

這就是台灣的投信投顧產業。業者數目的下降,主因是傳統的電視、傳真機、BBCALL解盤報牌業務式微。基金公司家數也從高峰期的45家下降至38家,經營不善者陸續退場。

但產業聘僱人數還是持續增加。受惠於傳統基金業、依附在證券商的投資研究業與代銷境外基金等業務持續發展,聘雇的員工總數從本世紀初約3000人增加至近年的4000人規模,增加近千人,增幅約30%。但7年以上經驗的資深員工總數,從約千人規模,攀升至今即將挑戰3000人。增加近2000人,佔比從4成攀升至65%,產業人力結構快速老化。

投信投顧業的價值產出仰賴的是員工的腦力投入,是輕資本的知識行業。理論上經驗越多,價值越高。創業價值越高,吸引更多的境內境外管理資產,也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擴大產業規模。員工的年資分布應該是呈現正三角形,或細強幹配眾新苗。


可惜的是台灣現階段的劇本不同套。投信投顧業受政府嚴格控管,行會組織抗拒新業者投入,不但徒有嚴格的准入規範,甚至已落於形式,政府傾向不發牌照。行業保護已經形成,新業者不易加入形成競爭,老業者沒有誘因與國際交流,也無推出新產品誘因。人力結構老化、老屁股持續增加,老幹吸光養分。新錢往外流、舊錢在動搖。年輕人跟著錢往外跑,直接往金融中心投靠,只是理性抉擇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