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午後的碎唸 - 香港的服務品質普遍不如台灣?

香港餐廳的服務品質是雙元發展。英語區餐廳講究SOP,與國際接軌。消費者可以預期獲得同質或接近的服務。至於華語區(包括粵語、國語與福建話區),服務品質就很多樣化不可預期性了(香港四大奇食關鍵字:澳牛光速餐、星座蕃茄面、新記芝士面、九記牛腩)。



台灣遊客愛去的茶餐廳,算華語區。
在歪資上班的兄弟姊妹們愛去的SOHO餐廳、飯店下午茶算英語區。
這些經驗影響我們對香港服務品質的認知與評價。


香港人是務實的,做事風格屬銀貨兩訖。縱使能力100分,拿70分薪水就付出70分心力,不多做,也不打折(反之廠商報價70,不會做50,也別指望做到100)。300港幣一餐的餐廳與30元的茶餐廳,市場區隔明顯,消費者也習於這樣的分類,也了解到會面對甚麼樣的服務品質,這樣的經濟秩序是運作良好的。當然面對一般遊客的服務業品質普遍欠佳的事實,普羅消費者人數顯著性高於高端消費,聲音也較大,香港得承受這印象與惡名。


從香港看台灣,不論華語區或是英語區,普遍狀況是人情味足夠、熱情有餘,但是解決問題的誠意、能力,與標準化作業流程的訓練是不足的,讓人感受打折。所以香港人到台灣旅遊,逛夜市、街邊紅茶舖或是特色餐廳這些庶民活動場域,覺得台灣的服務品質(比香港)佳。至於住高級飯店與在飯店內用餐的感受,服務品質就普遍不如香港了。


台式小確幸的問題,關鍵不在速度慢,也不在北京上海膚淺表面現象什麼的。有意願追求提升、但沒有意願做到卓越,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