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簡單推估當前(2023年)香港經濟活動人口較中美貿易戰前(2018年)下降多少



        香港的經濟活動(2023年)究竟較中美貿易戰(2018)前衰退多少?推測人流下降20%。

        近期媒體經常報導香港市道轉差,消費、投資,股市、樓價、就業…方方面面下沉。除了受累於背靠經濟不振的祖國,市民最主要的感受是在香港"四處行走的人"變少了,不論是來自於「國內」、「國際」的旅客,還是本地居民。

        觀光客的減少是非常有感的數字。過去幾年的人口外移,被政府的「高專才通」等等各種就業簽證的核發所彌補,甚至總人口還微幅上漲。但論者以為近幾年的特案簽證核發人並未真正進入香港居住生活,在本地產生經濟活動。所以,我很想知道,香港流失的經濟活動人口,究竟有多少?

        入境處的統計資料跟經濟活動有所落差,所以從政府統計處找到主要食品的批發數據,尤其是必需營養素的蛋白質、澱粉與膳食纖維數據。與之對應的是牲畜與家禽、米與蔬菜批發量。

        2018-2023年,牲畜下降28.18%、米下降16.6%、蔬菜下降20.8%、家禽下降約2.5%。

        牲畜與家禽是替代品,而且近年出現白肉替代紅肉的趨勢,兩者可以成為加工品的原料便於出口;加上水產未能獲得統計數字,所以這兩數據並非估計良好指標。

        米的消費量下降16.6%,蔬菜量下降20.8%。米與麵食是替代品,但麵食因屬再製,沒有計入批發統計數據。而且米食無法反應口味西化飲食人口的流失數。至於蔬菜在香港的餐飲習慣中一直是不重要卻必需的角色,種類繁多,卻又能融入各種口味偏好的中西式飲食習慣組合之內。
        
        蔬菜批發量似乎較能直接反應人口活動的減少。而且這些人口活動較能涵蓋「本地居民移出人口、本地接受境外移入人口、入境旅客減少」影響的總合。

        若要排除旅客影響,可參考本地就醫總次數變化。2018-2023就醫總次數下降35%,畢竟醫療對居民實屬必要性消費,對於訪客並非必要性消費。不過疫情前後醫療從業人員出現流失,醫療服務供給出現衝擊,影響服務容量。

        所以,經歷中美貿易戰前後(2018-20223),香港經濟活動人口下降20%可視為合理的預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