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布達佩斯札記

2019年5月的某日,也是年度休假行程的尋常一日。當天的行程很簡單,由布達佩斯搭乘火車前往維也納旅遊。



我提早約兩個半小時抵達火車站,把行李放入車站寄物箱,打算到一旁的大型mall逛逛順道吃午餐。

此時接到工作夥伴的電話,他提到我們一起經營的客戶即將簽約。我就站在車站月台的圍牆邊,花了半小時反覆確認細節。外頭斜風細雨,乍暖還寒。收線後我對此時此刻此景有些觸動,拍了一張斑駁的牆照,紀念在此地站了講半小時的電話。



隨後步行前往車站旁的mall逛逛。在food court看了看,點了牛肉庫斯米。牛肉是回味前幾天吃的好味goulash,庫斯米則是亞洲不常見,有機會就吃。用完後覺得,這頓午餐味道還真的沒特色。



搭上火車。即將跨越奧匈邊界之前,我進入餐車點瓶啤酒釋放剛剛的情緒。突然想起有部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故事背景就是發生在布達佩斯往維也納的列車上。


隨後的幾天,訊息靜悄悄的。電影中的浪漫故事,與客戶的簽約,在現實中都沒發生。直到回到亞洲,夥伴才告知他搞砸了。


記憶是如此的斑駁又夢幻,生命是由這些小時刻堆積而成。大場面則不常發生。


簡單推估當前(2023年)香港經濟活動人口較中美貿易戰前(2018年)下降多少



        香港的經濟活動(2023年)究竟較中美貿易戰(2018)前衰退多少?推測人流下降20%。

        近期媒體經常報導香港市道轉差,消費、投資,股市、樓價、就業…方方面面下沉。除了受累於背靠經濟不振的祖國,市民最主要的感受是在香港"四處行走的人"變少了,不論是來自於「國內」、「國際」的旅客,還是本地居民。

        觀光客的減少是非常有感的數字。過去幾年的人口外移,被政府的「高專才通」等等各種就業簽證的核發所彌補,甚至總人口還微幅上漲。但論者以為近幾年的特案簽證核發人並未真正進入香港居住生活,在本地產生經濟活動。所以,我很想知道,香港流失的經濟活動人口,究竟有多少?

        入境處的統計資料跟經濟活動有所落差,所以從政府統計處找到主要食品的批發數據,尤其是必需營養素的蛋白質、澱粉與膳食纖維數據。與之對應的是牲畜與家禽、米與蔬菜批發量。

        2018-2023年,牲畜下降28.18%、米下降16.6%、蔬菜下降20.8%、家禽下降約2.5%。

        牲畜與家禽是替代品,而且近年出現白肉替代紅肉的趨勢,兩者可以成為加工品的原料便於出口;加上水產未能獲得統計數字,所以這兩數據並非估計良好指標。

        米的消費量下降16.6%,蔬菜量下降20.8%。米與麵食是替代品,但麵食因屬再製,沒有計入批發統計數據。而且米食無法反應口味西化飲食人口的流失數。至於蔬菜在香港的餐飲習慣中一直是不重要卻必需的角色,種類繁多,卻又能融入各種口味偏好的中西式飲食習慣組合之內。
        
        蔬菜批發量似乎較能直接反應人口活動的減少。而且這些人口活動較能涵蓋「本地居民移出人口、本地接受境外移入人口、入境旅客減少」影響的總合。

        若要排除旅客影響,可參考本地就醫總次數變化。2018-2023就醫總次數下降35%,畢竟醫療對居民實屬必要性消費,對於訪客並非必要性消費。不過疫情前後醫療從業人員出現流失,醫療服務供給出現衝擊,影響服務容量。

        所以,經歷中美貿易戰前後(2018-20223),香港經濟活動人口下降20%可視為合理的預估。



從台灣央行打房談香港樓市辣招經驗



        2024.9.19台灣央行出手第七次打房措施。預期中的打趴房價倒未必能迅速成真,但至少能壓抑樓價上漲斜率。

        以打房先進地區為例:香港各界將打房措施稱為辣招。最近一波辣招自2014年啟動,實施長達14年間逐次加辣,每次「加辣」僅能壓抑短期樓價,令樓價上升軌道的斜率趨緩,但難以造成樓價反轉效果。樓價反轉的主要因素還是仰賴國際政經情勢的重大變化,比如金融危機與地緣政治因素。

        香港上一次樓價低點落在2003年SARS期間。1997—2003年間因香港主權回歸、科網泡沫破裂、施政沒方向感與SARS疫情因素,6年期間樓價累計下跌70%。

        2003年爆出疫情,市場恐慌氣氛瀰漫,為香港樓市打下堅實底部,隨後受惠於經濟緊密融入中國、作為中資企業境外金融操作的出海港、國際資金投資金磚四國的最優先門戶,香港樓市順勢而起。雖然2008年因金融海嘯爆發,樓價短暫出現15%跌幅,但迅速在美聯儲發布第一波QE操作下反彈起漲。迄2010年下半年因累積漲幅大,香港金管局推出第一波辣招打擊樓市短炒氣氛。

        2010年以後的樓價越打越開花,直到2018年中美貿易戰,嗅覺靈活人士率先跑了,樓市從漲勢轉為橫盤震盪;2019年中"反送中"社運爆發,再跑一波,但也沒將樓價擊垮,更在2021年八月在股市榮景帶動下創歷史高點。至於2022年以後就是一連串熟悉的下跌劇本,中國疫情封控措施打壞經濟、內地房市房企爆炸、俄烏戰爭加速外資撤退,港人向外移民出清資產...作為中國資金出海的節點的香港金融市場開始呈現萎縮,香港樓市也一去不復返。2023年開始鬆綁辣招,2024年初撤銷所有辣招,利好措施尚未能鼓動樓價,打底與否仍待觀察。

        樓價受經濟長期增長趨勢與貨幣政策的影響甚深,短期性針對買賣交易活動的壓抑措施,也僅有短期性效果。民主政體施政不容易採取激進極端風格(房市毒藥如開啟戰端要爭論半天、調高樓宇持有稅不易施行、公共樓宇供應易遭發展商反對、打房措施更因利益團體相互妥協而力道打折),政策推出沒效率但不容易出錯;反而是民主政體的其他非房市施政如結交輿國盟邦、加入自貿協定、遺產稅異動才有機會造成樓價反轉。

        從當前往後看港台樓市,可以很輕易的獲得結論:香港政府在國際地緣政治上站到不利的那一邊,單押陷入經濟低成長的階段之中國。台灣站隊到歐美日民主陣營,享受到國際地緣政治紅利;但美國政治圈一向有著每十年檢討國家戰略的傳統。十年一到有機會轉換方向,也可能是朝既有方向加大力道。上次轉換方向是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可預期下個檢討年份是2028年。未必不利,但有風險。

辣招是否該有緩衝期,當然是不該有。有緩衝期的辣招會令辣招失效。

而英明神武的香港首富李超人,2013年啟動出清資產撤出中港之策略,2017年出售地標中環中心,雖未能賣在頂點,但能夠迅速變現,不得不再次讚嘆英明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