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日,懷著對戰國歷史的興趣,我走訪日本愛知縣桶狹間古戰場。
1.今川義元的制霸之路?
早年的說法是今川義元有進京挾持公家天皇與武家將軍的制霸意圖,而進京之路需掃除障礙,那麼位於名古屋周邊的領主織田家需要被掃除。
在地說法是今川的出擊用意在於擴大領地。彼時舊尾張藩底下的大高城、鳴海城主相繼反叛織田歸附今川,織田發兵在兩城附近築砦包圍,今川有前往支援與收割之意圖。另外的佐證是今川軍向織田領地進擊,若真有擊敗織田家一舉奪取尾張藩之用意,應當在奪取邊境城池沓掛城之後,循鎌倉街道向領主所在地清洲城進擊,攻擊軸線由東南向西北。但實際上今川進入尾張之後一路向西進擊,意在支援大高跟鳴海兩城,並調派新附領主松平元康在本陣之前先行支援大高城戰事。此舉因攻擊軸線由東向西,將側翼暴露在敵人面前,令織田有可趁之機。
2.織田軍接戰路線考量
3. 今川本陣致命的部隊展開
當日上午8時今川自沓掛城出擊時本陣人數約5000人。按考據,本陣部隊組成為:旗本加雜役部隊1500人,5個新附諸侯動員的部隊分別為1500人、1100人與3個300人部隊。行軍至桶狹間一帶,因應地形淺丘崎嶇,部隊展開。本陣前方1公里處有兩個千人營級馬步混合部隊開路,左右後衛各一個300人連級混合部隊屏障。其側翼約1公里寬。
4. 信長公奇襲
織田信長本陣自戰術集結地熱田神宮出擊時刻意向東南前行,而非向南迎戰今川軍前鋒,顯然有奇襲今川本陣之意圖。8時自熱田神宮前行8 公里,10時抵達善照寺砦,已集結兵力3000人,此地距離行軍至桶狹間的今川本陣約4公里。而今川軍本陣的前鋒已經繞過有松市集攻擊前往迎戰的織田軍佐佐政次等部隊。織田軍前推至中島砦,距離桶狹間約3公里,在此觀望約3小時。
午後1時,織田信長本陣2000人馬步混合部隊迂迴繞前向3公里外的今川義元本陣發起衝鋒。天降神雨助攻,今川軍附近拱衛部隊未能辨識戰場動態前往阻擊;3公里的衝鋒,馬軍僅需要10分鐘,步軍僅需要15-18分鐘就能展開接戰。織田軍以相當於2個營級馬步混合部隊兵力首先衝向今川軍陣型的側翼。右衛300人部隊,迅速被擊敗繞過。接下來衝擊1400人今川本陣。本陣除旗本等具備戰力,尚有雜役未能對戰事具備正面助力。接戰後今川軍迅速潰散,今川義元僅300人拱衛敗逃至大池附近田樂坪一帶激戰至敗亡馘首。
5.取敵首即得勝
現代戰爭,主官陣亡,副主官接手領導。副主官陣亡尚有主管、預備手(參加過教召才知道有此編制)、再次一級主官…接替進行。除非整個部隊成建制被包圍消滅,否則部隊有人有槍有彈有食物,總可以找到人接手指揮繼續作戰。但封建時代的封建主陣亡戰役即結束。除了對戰陣營會不斷放送新聞打擊接戰部隊的士氣,各部隊長也是小封建主,他們與領主之間建立在血緣聯姻親屬盟約互質繼承等等之間的承諾,會因為甲乙方其中之一消失,令責任立即消除。所以今川義元一戰敗,今川軍立即潰敗,連松平元康也立即逃回領地即位大名斷除盟約。
6. 桶狹間之戰的意義
首先當然是織田信長不死,才有後續一連串故事。
年紀輕的時候,對奇襲作戰棒抱有建立功業當如是也的投射感。隨著年紀漸長,經歷過各階段社畜人生與社會鐵拳洗禮,突然對歷史事件中各個人物的處境無奈感,感同身受。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面對決定性歷史事件抱持著主動性,大多數是被動式被局勢推著向前。能夠克盡職責已屬不易。
另外,我對仰賴個人英雄主義式的突襲成就還是帶有不現實的反感。織田信長在戰場上存活了,後續他才能帶著天下要由武家領導(即武士階級的諸侯)解決混亂局面建立秩序的信念,推向全日本。織田能說服其他人接受他對新世界秩序觀而奮鬥,也因為個人制霸意圖遭受下屬質疑反叛而覆滅。
織田信長的世界觀與秩序觀點現在已不合時宜;但領袖能夠說服大多數人的還是在於他的價值觀與執行能力,分贓式的獨裁者無法創造穩定的秩序,就算有也無法長久,不可持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