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關原古戰場現地偵查

2024年3月3日,我來到日本岐阜縣關原古戰場做現地偵查

圖:驗首場遺址,位於博物館旁,也是德川本陣終止點

圖:古戰場博物館坐落於戰場正中央,觀景台景觀良好可以眺望各陣地遺跡

1.戰國時期德川家定天下的關鍵戰役。

大學時代閱讀外交官汪公紀撰寫的「日本史話」,對於關原之戰的神奇性充滿了興趣,此戰貢獻許多現代文本,例如眾多日本電玩(信長之野望)與戲劇腳本,以及現代日本日常用語"東西軍"(不過當時並無東西軍稱號)。東軍為以德川家康為首的德川諸侯與舊豐臣家"武鬥派"。西軍為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舊豐臣家"文治派"。

2.戰前狀況。

圖:關原合戰東西軍佈陣圖

雙方各自動員總兵力約10萬左右。不過因戰事分散在全日本各地,實際上聚集在關原的東西軍各自兵力約在5-6萬之間,相當於一個兵團(2-3個軍)的兵力。

關原戰役前一夜態勢,西軍本陣設在美濃的大垣城,東軍本陣設在西北方五公里處的美濃赤坂城。西軍總指揮石田三成"可能"判斷開闊平原野戰變數多,對己方不利。連夜自南宮山南側的伊勢街道部隊機動至西方15公里處的關原,布陣於關原西側的20-50公尺高的淺山,準備接戰。東軍凌晨2時則是自南宮山北側的中山道由東向西進擊。步行約11公里抵達前線,早上7時雙方開始對峙。

3.西軍布陣。


圖:關原附近兵要

關原地形大約為南北寬2公里,東西長4公里的盆地地形。周圍大山高度在500公尺左右,部隊難以成建制完整翻越。只有東西方各有兩進兩出道路。

以香港特區為例,相當於九龍尖沙嘴海濱到界限街約4公里,廣東道至紅磡道約2公里。若以台北市為例,南京東路至信義路約2公里,光復南路至中山南路約4公里,在此區域內鏖戰。截至2024年,現地仍然保留良好的農村與田園型態。

這樣的野戰空間,以本世初我服兵役時的眼光,防守方兵力部署容量約當一個步兵營的防守區域。兩步兵連部署在周圍淺山伏擊,一步兵連為預備隊。兵器連的81、120迫砲可以完整涵蓋盆地進行火力支援。

進攻方的部署就非我專業也在我的理解知識之上,屬於旅營級進攻教範。我推測純步兵部隊是自淺山周邊清掃陣地逐步推進。若以衝鋒前進正面突擊只會徒遭殺傷。若進攻方擁有裝甲部隊,其實也僅是營連級規模即可。

在戰事爆發的1600年,剛好介於火繩槍與冷兵器的過渡期,雙方各自調兵5-6萬軍團級部隊在此準備廝殺。

4.東軍必敗?

按西軍總指揮石田三成的布陣,屬於兵力部署的理想規劃。盆地東邊的南宮山部署2.5萬人的毛利家部隊。盆地西邊以天滿山為界,石田三成隊6千人部署在街道北方笹尾山淺丘,島津陣地設置在街道南方北天滿山;天滿山正面是宇喜多秀家1.7萬人兵力,後方隘口與預備隊為大谷吉繼隊。盆地西南方為小早川秀秋1.5萬人設陣在松尾山。

圖:關原合戰午前八時之佈陣圖

東軍進擊關原,進入西軍石田規劃的口袋陣地,怎麼看都不利。只是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盆地東方的西軍毛利軍,屬於"觀望軍",家主毛利元就躲在大阪城未親自出陣,陣地內的幾位大將意見不合,吉川廣家部隊阻擋毛利秀元率部襲擊西軍後翼,充份發揮投資組合精神;盆地西南方的小早川部則是陣前由西轉東軍。西軍破掉的口袋不堪一擊。

5.東軍的布陣。

東軍自中山道機動至關原以後就此展開部隊。請留意先前提到東軍自2時陸續開拔11公里,於7時抵達前線,已行軍5小時。前軍為大多為舊豐臣武鬥派。中軍為德川本陣,設置於桃配山。8時戰役開打,12時德川本陣已前推約2公里,下午1時戰事結束德川本陣停止前進。在此設置進旗驗首處。關原古戰場博物館即在此處,眺望西軍陣地非常清晰。其餘戰事可參考網上資料不再贅述。

6.石田三成與島左近

圖:島左近前線與石田本陣示意圖

圖:拍攝於島左近前線的紀念碑

石田的本陣設在約50公尺高的世尾山上,島左近為前線陣地指揮官,設置在本陣前方直線距離約600公尺之處。按石田出陣人數6700數據,加上挖掘工事與防馬柵等等設施,此處應該是密布人群。而石田三成為舊豐臣文治派之首,仇恨值甚高,吸引舊豐臣武鬥派輪戰刀光劍雨砲火,在此堅持五小時,也不容易。

圖:北天滿山石田三成本陣,眺望島左近隊前線

7.小早川秀秋

德川有沒有向小早川開炮?射擊的是俗稱鐵炮的火繩槍還是火炮類的佛朗機炮?有傳說但未能確知。按傳說甚廣的火繩槍射擊,因射程不到100公尺,且戰場吶喊煙硝與距離因素,我認為德川軍不太可能向敦守在半山腰的小早川軍射擊。就算有,小早川軍也不能確知是向己方射擊。因為前方尚有西軍四個小大名的部隊部署在前。當然也都隨著小早川的反叛迅速調整立場加入東軍。

8.島津的正面突破

圖:島津隊本陣陣跡

圖:島津隊本陣附近林地

島津家雖然加入西軍,其陣地在石田右方300-600公尺處。奇特的是東軍與島津部隊挨得如此近,但互不攻擊。直到戰況底定西軍確定已敗,島津隊決定正面突擊離開戰場。所部從突擊開始千人部隊至脫離戰場剩下數十人,博物館陳列資料也認為是不解之謎。

9.戰場散策

我沿著西軍的前線走了一圈,從關原車站出發,經博物館往石田本陣前進,然後往南走道島津陣地、宇喜多陣地,略過高遠的小早川陣地,再走回關原車站。沿途行人甚少,住家寥落。不過石田陣地有許多人停車觀光。其餘諸多景點大多沒有人煙,阡陌橫行。全程約5公里,步行或騎單車可完成。

圖:戰場散策田園景觀

最後步入關原站前的賣店,發現他賣著印著石田三成名號的柿餅,這算是開歷史玩笑的惡趣味了。

圖:關原車站

圖:石田三成柿果凍


桶狹間古戰場現地偵查


2024年3月2日,懷著對戰國歷史的興趣,我走訪日本愛知縣桶狹間古戰場。




1.今川義元的制霸之路?

早年的說法是今川義元有進京挾持公家天皇與武家將軍的制霸意圖,而進京之路需掃除障礙,那麼位於名古屋周邊的領主織田家需要被掃除。

在地說法是今川的出擊用意在於擴大領地。彼時舊尾張藩底下的大高城、鳴海城主相繼反叛織田歸附今川,織田發兵在兩城附近築砦包圍,今川有前往支援與收割之意圖。另外的佐證是今川軍向織田領地進擊,若真有擊敗織田家一舉奪取尾張藩之用意,應當在奪取邊境城池沓掛城之後,循鎌倉街道向領主所在地清洲城進擊,攻擊軸線由東南向西北。但實際上今川進入尾張之後一路向西進擊,意在支援大高跟鳴海兩城,並調派新附領主松平元康在本陣之前先行支援大高城戰事。此舉因攻擊軸線由東向西,將側翼暴露在敵人面前,令織田有可趁之機。

2.織田軍接戰路線考量


對於織田信長本陣而言,8AM於熱田神宮做戰術集結時,眼前10公里正面都是敵軍,號稱擁兵2.5萬。左翼沓掛城前一晚已陷落,右翼大高城的包圍網已經遭到今川軍的襲擊,正前方有今川軍本陣正在行軍,動向不明。此時織田信長集結的本陣約2000人步騎兵隊,究竟是該攻擊在眼前展開的敵軍前鋒、中軍還是後衛?況且就算能夠捕捉到敵大將本陣部隊,人數最龐大,戰力最強,也難擊敗。

3. 今川本陣致命的部隊展開

當日上午8時今川自沓掛城出擊時本陣人數約5000人。按考據,本陣部隊組成為:旗本加雜役部隊1500人,5個新附諸侯動員的部隊分別為1500人、1100人與3個300人部隊。行軍至桶狹間一帶,因應地形淺丘崎嶇,部隊展開。本陣前方1公里處有兩個千人營級馬步混合部隊開路,左右後衛各一個300人連級混合部隊屏障。其側翼約1公里寬。

4. 信長公奇襲




織田信長本陣自戰術集結地熱田神宮出擊時刻意向東南前行,而非向南迎戰今川軍前鋒,顯然有奇襲今川本陣之意圖。8時自熱田神宮前行8 公里,10時抵達善照寺砦,已集結兵力3000人,此地距離行軍至桶狹間的今川本陣約4公里。而今川軍本陣的前鋒已經繞過有松市集攻擊前往迎戰的織田軍佐佐政次等部隊。織田軍前推至中島砦,距離桶狹間約3公里,在此觀望約3小時。

午後1時,織田信長本陣2000人馬步混合部隊迂迴繞前向3公里外的今川義元本陣發起衝鋒。天降神雨助攻,今川軍附近拱衛部隊未能辨識戰場動態前往阻擊;3公里的衝鋒,馬軍僅需要10分鐘,步軍僅需要15-18分鐘就能展開接戰。織田軍以相當於2個營級馬步混合部隊兵力首先衝向今川軍陣型的側翼。右衛300人部隊,迅速被擊敗繞過。接下來衝擊1400人今川本陣。本陣除旗本等具備戰力,尚有雜役未能對戰事具備正面助力。接戰後今川軍迅速潰散,今川義元僅300人拱衛敗逃至大池附近田樂坪一帶激戰至敗亡馘首。




5.取敵首即得勝




現代戰爭,主官陣亡,副主官接手領導。副主官陣亡尚有主管、預備手(參加過教召才知道有此編制)、再次一級主官…接替進行。除非整個部隊成建制被包圍消滅,否則部隊有人有槍有彈有食物,總可以找到人接手指揮繼續作戰。但封建時代的封建主陣亡戰役即結束。除了對戰陣營會不斷放送新聞打擊接戰部隊的士氣,各部隊長也是小封建主,他們與領主之間建立在血緣聯姻親屬盟約互質繼承等等之間的承諾,會因為甲乙方其中之一消失,令責任立即消除。所以今川義元一戰敗,今川軍立即潰敗,連松平元康也立即逃回領地即位大名斷除盟約。

6. 桶狹間之戰的意義

首先當然是織田信長不死,才有後續一連串故事。




年紀輕的時候,對奇襲作戰棒抱有建立功業當如是也的投射感。隨著年紀漸長,經歷過各階段社畜人生與社會鐵拳洗禮,突然對歷史事件中各個人物的處境無奈感,感同身受。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面對決定性歷史事件抱持著主動性,大多數是被動式被局勢推著向前。能夠克盡職責已屬不易。

另外,我對仰賴個人英雄主義式的突襲成就還是帶有不現實的反感。織田信長在戰場上存活了,後續他才能帶著天下要由武家領導(即武士階級的諸侯)解決混亂局面建立秩序的信念,推向全日本。織田能說服其他人接受他對新世界秩序觀而奮鬥,也因為個人制霸意圖遭受下屬質疑反叛而覆滅。

織田信長的世界觀與秩序觀點現在已不合時宜;但領袖能夠說服大多數人的還是在於他的價值觀與執行能力,分贓式的獨裁者無法創造穩定的秩序,就算有也無法長久,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