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古戰場博物館坐落於戰場正中央,觀景台景觀良好可以眺望各陣地遺跡
大學時代閱讀外交官汪公紀撰寫的「日本史話」,對於關原之戰的神奇性充滿了興趣,此戰貢獻許多現代文本,例如眾多日本電玩(信長之野望)與戲劇腳本,以及現代日本日常用語"東西軍"(不過當時並無東西軍稱號)。東軍為以德川家康為首的德川諸侯與舊豐臣家"武鬥派"。西軍為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舊豐臣家"文治派"。
2.戰前狀況。
圖:關原合戰東西軍佈陣圖
雙方各自動員總兵力約10萬左右。不過因戰事分散在全日本各地,實際上聚集在關原的東西軍各自兵力約在5-6萬之間,相當於一個兵團(2-3個軍)的兵力。
關原戰役前一夜態勢,西軍本陣設在美濃的大垣城,東軍本陣設在西北方五公里處的美濃赤坂城。西軍總指揮石田三成"可能"判斷開闊平原野戰變數多,對己方不利。連夜自南宮山南側的伊勢街道部隊機動至西方15公里處的關原,布陣於關原西側的20-50公尺高的淺山,準備接戰。東軍凌晨2時則是自南宮山北側的中山道由東向西進擊。步行約11公里抵達前線,早上7時雙方開始對峙。
3.西軍布陣。
圖:關原附近兵要
關原地形大約為南北寬2公里,東西長4公里的盆地地形。周圍大山高度在500公尺左右,部隊難以成建制完整翻越。只有東西方各有兩進兩出道路。
以香港特區為例,相當於九龍尖沙嘴海濱到界限街約4公里,廣東道至紅磡道約2公里。若以台北市為例,南京東路至信義路約2公里,光復南路至中山南路約4公里,在此區域內鏖戰。截至2024年,現地仍然保留良好的農村與田園型態。
這樣的野戰空間,以本世初我服兵役時的眼光,防守方兵力部署容量約當一個步兵營的防守區域。兩步兵連部署在周圍淺山伏擊,一步兵連為預備隊。兵器連的81、120迫砲可以完整涵蓋盆地進行火力支援。
進攻方的部署就非我專業也在我的理解知識之上,屬於旅營級進攻教範。我推測純步兵部隊是自淺山周邊清掃陣地逐步推進。若以衝鋒前進正面突擊只會徒遭殺傷。若進攻方擁有裝甲部隊,其實也僅是營連級規模即可。
在戰事爆發的1600年,剛好介於火繩槍與冷兵器的過渡期,雙方各自調兵5-6萬軍團級部隊在此準備廝殺。
4.東軍必敗?
按西軍總指揮石田三成的布陣,屬於兵力部署的理想規劃。盆地東邊的南宮山部署2.5萬人的毛利家部隊。盆地西邊以天滿山為界,石田三成隊6千人部署在街道北方笹尾山淺丘,島津陣地設置在街道南方北天滿山;天滿山正面是宇喜多秀家1.7萬人兵力,後方隘口與預備隊為大谷吉繼隊。盆地西南方為小早川秀秋1.5萬人設陣在松尾山。
圖:關原合戰午前八時之佈陣圖
東軍進擊關原,進入西軍石田規劃的口袋陣地,怎麼看都不利。只是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盆地東方的西軍毛利軍,屬於"觀望軍",家主毛利元就躲在大阪城未親自出陣,陣地內的幾位大將意見不合,吉川廣家部隊阻擋毛利秀元率部襲擊西軍後翼,充份發揮投資組合精神;盆地西南方的小早川部則是陣前由西轉東軍。西軍破掉的口袋不堪一擊。
5.東軍的布陣。
東軍自中山道機動至關原以後就此展開部隊。請留意先前提到東軍自2時陸續開拔11公里,於7時抵達前線,已行軍5小時。前軍為大多為舊豐臣武鬥派。中軍為德川本陣,設置於桃配山。8時戰役開打,12時德川本陣已前推約2公里,下午1時戰事結束德川本陣停止前進。在此設置進旗驗首處。關原古戰場博物館即在此處,眺望西軍陣地非常清晰。其餘戰事可參考網上資料不再贅述。
6.石田三成與島左近
圖:島左近前線與石田本陣示意圖
圖:拍攝於島左近前線的紀念碑
石田的本陣設在約50公尺高的世尾山上,島左近為前線陣地指揮官,設置在本陣前方直線距離約600公尺之處。按石田出陣人數6700數據,加上挖掘工事與防馬柵等等設施,此處應該是密布人群。而石田三成為舊豐臣文治派之首,仇恨值甚高,吸引舊豐臣武鬥派輪戰刀光劍雨砲火,在此堅持五小時,也不容易。
圖:北天滿山石田三成本陣,眺望島左近隊前線
7.小早川秀秋
德川有沒有向小早川開炮?射擊的是俗稱鐵炮的火繩槍還是火炮類的佛朗機炮?有傳說但未能確知。按傳說甚廣的火繩槍射擊,因射程不到100公尺,且戰場吶喊煙硝與距離因素,我認為德川軍不太可能向敦守在半山腰的小早川軍射擊。就算有,小早川軍也不能確知是向己方射擊。因為前方尚有西軍四個小大名的部隊部署在前。當然也都隨著小早川的反叛迅速調整立場加入東軍。
8.島津的正面突破
圖:島津隊本陣陣跡
圖:島津隊本陣附近林地
9.戰場散策
我沿著西軍的前線走了一圈,從關原車站出發,經博物館往石田本陣前進,然後往南走道島津陣地、宇喜多陣地,略過高遠的小早川陣地,再走回關原車站。沿途行人甚少,住家寥落。不過石田陣地有許多人停車觀光。其餘諸多景點大多沒有人煙,阡陌橫行。全程約5公里,步行或騎單車可完成。
圖:戰場散策田園景觀
最後步入關原站前的賣店,發現他賣著印著石田三成名號的柿餅,這算是開歷史玩笑的惡趣味了。
圖:石田三成柿果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