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 Kyle bass發布港幣崩盤說,是這幾個月來最原始的起源。不過此人對港幣發行制度存在誤解。
港幣在發行階段與維持階段,皆採取「 聯繫制度」。
香港金管局並不是發鈔機構,而是將發鈔機構特許頒給匯豐、渣打、中國這三家銀行。發鈔前,發鈔機構必須在香港 金管局以7.8固定匯率存入等值美元,取得債權憑證,始得發鈔。這是在發行階段就採取聯繫匯率。
香港的貨幣發行採取貨幣管理局模式,發鈔機構發行貨幣採取十足擔保,而非主權國家普遍採取的央行模式,貨幣發行普遍採取信用擔保。就是非十足擔保,國民相信政府的部分抵押擔保。
在匯價維持階段,各銀行在金管局開立的貼現窗口,自由交易港幣/美元。一旦觸及7.75與7.85的上下限,金管局會強制出手,買入或賣出美元。
所以港幣不論是發行或維持階段,皆擁有美元的充足準備。聯繫匯率制度是否維持,關鍵在於金管局的能力與意願。當然如果老百姓不愛用港幣,那麼港幣也不復存在。
但香港本地商貿本來就允許以美元或港幣擇一清償債務,不似某些主權國家只允許本國貨幣才具有法償地位;而香港居民與企業本來就習慣分散持有之貨幣,所以本地銀行的港幣存款總額只佔五成多一點。
香港不論在支付或資產儲存,皆允許貨幣使用的彈性。很多在港人士與企業,本來就不使用港幣;就算美國取消香港特殊經貿地位,少了若干人不用港幣,也不構成太大衝擊。
匯價是否崩潰,在於貨幣是否具有擔保,以及擔保的準備是否充分。
港幣的貨幣發行體系是採美元十足擔保制,銀行間、銀行與金管局的帳戶結清系統,採取強制上下限兌換機制。在貨幣的存量與流量皆維持聯繫匯率。
維持匯價的有效性在外匯儲備子彈有多充裕。目前(2019年)香港金管局持有外匯儲備約四千多億美元,是發行貨幣的七倍。
—
另外,我直接斷言傳說中的香港銀行大擠兌,將港幣資產撤出的策略。完全不會成功,因為對香港銀行體系的運作有錯誤理解。
擠兌策略,據傳聞是到銀行臨櫃領出港幣現鈔。這代表參與者將願意持續持有港幣,只是以現鈔持有,而銀行可能因提領過多而出現流動性缺口。這是一個傷害銀行的策略,不是傷害港幣的策略。
銀行的解救方法太簡單了,向金管局拆借港幣。
—
將港幣存款兌換成美元存款,這才是真正傷害港幣的策略,但不會傷害到銀行。
銀行的美元頭寸不足,還是跟金管局拆借。這時就看有多少外匯儲備了。子彈充裕與否決定成敗狙擊港幣是否成功。
但港幣運作的經濟活動有多少呢?除了可以想見的港股、有房地產投資活動,還澳門賭場、港幣也有離岸資金池,支持澳門幣聯繫匯率制度的外匯儲備...港幣要崩盤,可能要勸說這些參與者趕緊脫鉤與逃走。難度頗高。
而香港金融體系跟其他外匯管制國不同。銀行體系的港幣存款,只佔總存款的52-3%,其他都是以外幣持有。資金要撤離香港,可能他本來持有的幣別就是外幣,撤出也不一定造成港幣貨幣供給量的變動。
—
結論是
香港是加水加煤站起家的殖民地,經濟總量小,底氣本來就比較差,所以貨幣制度設計的比較好,才能近悅遠來。
管理經濟總量大的政府,有底氣,其貨幣發行制度喜愛採用「信用」擔保。又要抗通脹,又要保增長,又要促就業,有時要支持軍費。兩種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貨幣政策不擔負這麼多政策目標。
圖片拍攝於香港中環國際金融中心之香港金管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